看什么 Café丨「电影感」是什么?
近期最能让我体会到「电影感」的作品,是藤本树的短篇漫画《Look Back》。
与电影不同,漫画是一门静态的艺术,被纸张锚定,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格子组成,没有连续运动的音画烘托,也难以控制读者的阅读节奏。因此,其叙事是相对割裂的,借助画面外的元素引导读者,才能发挥作者设想中的表达效果。尽管现代漫画与电影几乎同时诞生,但在漫画发展早期,只是画面与说明文字分离的连环画,后来逐渐演变出标注数字顺序的四格漫画等形式,但感染力依然难以比肩真正动起来的电影。
形势发生转变,要到 1947 年,被誉为「漫画之神」的手冢治虫发表了长篇处女作《新宝岛》,开创性地将电影的拍摄技巧引入漫画创作中。具体来说,《新宝岛》借鉴了摄影理论中的「景别」概念,以模仿电影构图的「分镜头」,运用「蒙太奇」手法组织多个格子间的画面关系。从漫画开头对少年眼睛的特写,一步步后退至显现汽车的全貌,恰如摄像机调整焦距一般,按顺序串联起整个故事,令画面「动」了起来。
今天看来,这样的设计是漫画家的基本功,在当时却引起轰动,于战后日本掀起了漫画热潮,影响了藤子不二雄、宫崎骏、小松左京等大批创作者。我们熟知的「拟声词」、「速度线」等漫画表现手法,都由其推行并发扬光大,在漫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。因此,我们不妨这么说,「电影感」正是优秀漫画的核心之一,化用电影理论,通过连贯的分镜编排,在静止的格子中营造富有张力、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。
似乎扯远了,让我们回到正题。藤本树的漫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,就是极强的「电影感」,借助逻辑清晰又想象力十足的分镜技法,在《炎拳》《链锯人》等作品中,即使删去对白,也能令读者在脑海中轻易构建画面的衔接关系,以及脱离格子后动起来的景况。而上个月发表的短篇漫画《Look Back》中,这一长处被发挥至炉火纯青,笔尖中饱含的真挚感情直触人心,画工、分镜、台词、主题、角色塑造……从任何角度来评判都无懈可击。
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藤野的雨中漫步,短短三格内,天色由亮至暗,雨点由淅淅沥沥至倾盆而下,环境由逼仄的城市至广袤的郊野,镜头由近及远,画幅逐步延展,角色的神情自然也由拘谨至张扬,昂首迈进。翻至下一页,是奢华的大跨页特写,机位由上一页的侧面固定角度移动至藤野正面,只见她彻底放开一直压抑的情绪,以夸张的步调在暴雨中尽情起舞。将其中任何一张单独抽出都平平无奇,甚至动作略显僵硬,合在一起却构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,将读者从此前琐碎的对话中彻底解放。再下一页,藤野回到家中,顾不得擦拭水珠,就投入了漫画创作中,这里的构图又与最后一页高度相似,在全篇中多次出现。
类似的手法在这则短篇漫画中俯拾皆是,藤野与京本初次会面时多变的分格与两人性格的鲜明对比、固定镜头展现的绘画工作与角色生活的变迁、利用四格漫画自然完成的场景切换、富有隐喻与象征色彩的光影设计。而这一切,都是为了情感在中段的彻底爆发。转折点前,是连续数页的重复蒙太奇,单调的日常预示着变故即将发生。之后的情节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,连接两个不同的世界,直至最终的救赎。虽然在此不便剧透,但可以肯定的是,《Look Back》是藤本树的集大成之作,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大制作电影,感兴趣的同学请务必亲自品鉴。
《Look Back》可以在《少年 Jump+》免费阅览,亦有民间汉化版本。
首发于 少数派。